中华张氏源流世系辩证(11) |
|
时间:2016-11-18 14:29来源:清河张氏宗亲联谊会 作者:张梁森 点击:
次 |
|
宽公其所以未署时间,应该是两种原因。一是当时蒙古人对汉人实行残酷统治,把汉人分成五等,“南人”(即南方汉人)列为最下等。因此南方汉人最恨蒙古统治者,根本不提及朝廷年号,有的“南人”还不承认蒙古人的年号。这是有史可证的说法。其二,可能是当时标出年月,后人重刻漏印,但这种可能性不大。
第二个不足之处,张宽公修编的元代《张氏宗谱》对本支而言,称始修,这无可厚非。但使用的堂号为“百忍堂”,说明张宽公这一支(笔者本族)属张公艺的后人,或张公艺弟兄的后人。张公艺是唐高宗李治时代人。张公艺是寿张(今山东阳谷与河南省范县交界处)人,九代人同居且和睦共处。唐高宗李治去泰山封禅,回转时到他家看望,询问张公艺用什么办法把家族管理得这么好。张公艺书写了百多个“忍”字作答。唐高宗很高兴,当即御书“百忍传家”匾额为赐,并赐给其家绸缎等物。这是张氏家族引以为荣的幸事。但张宽在谱上没有记述。这其中原因,要不是张宽公这一支不是张公艺嫡传,或者是张公艺弟兄的延传。要么,是元谱沿用宋谱的年号。
第三个不足,是张宽公没有交待自己的出生年月,他在宋朝中进士,具体哪一科?其祖父张朴公中宋理宗嘉熙“明经高第”,到宋代灭亡仅42年时间,似乎有整体时间差误,宜待再加深考。
笔者在此另一个重要声明:这篇辩证文章是笔者到清河祖庭观光时,看到一些资料,众所纷纭,仓促而成的。其中,难免失误,自当纠正。但笔者把它作为一块“砖”,希望引出“玉”来。
2010年12月14日于蕲春
|
(责任编辑:zhang) |
|
上一篇:张华封先生致函
下一篇:唐宋时期清河张氏的家学与家风 |
打印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