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
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族谱编修 重要信息 联谊动态 追宗溯源 族贤宗英 今日清河
 
今天是:  
 

 当前位置: 主页 > 追宗溯源 > 专家文集 >

 
 
  评明代徽州《张氏会修统宗世谱》(3)
评明代徽州《张氏会修统宗世谱》(3)
 
时间:2016-11-18 14:26来源:天下张姓与清河 作者:张华封 点击:

注 释

①与《张氏会修统宗世谱》同时,还有《张氏统宗世谱》,是《张氏会修统宗世谱》参修人张宪、张阳辉等撰修,其“本源记”与《张氏会修统宗世谱》“本源记”完全相同。他著也称《张氏会修统宗世谱》为《张氏统宗世谱》或《张氏统宗谱》。不过,此谱首页首行标题就是《张氏会修统宗世谱》;参修人涉及一州三县,也是名副其实的“会修”。故加“会修”二字更准确,也可与张宪、张阳辉谱区别。
②《姓源韵谱》,或称《姓源》。宋王应麟《玉海》称:“唐《姓源韵谱》,《晁氏志》(曰)唐张九龄撰五卷,依《春秋》正典,柳氏《万姓录》,《世本图》,捃摭诸书,纂为此谱,分四声,以便寻阅。”《四库全书》关于《元和姓纂》的《提要》说:《元和姓纂》“其论得姓受氏之初,多原本于《世本》、《风俗通》……《姓源韵谱》、《姓苑》诸书。”而《元和姓纂》对尹姓的记述与《姓源韵谱》基本一致,见文中所引。
③如:《百家姓探源》(张海彤、金连昌主编,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6.2):“尹:少昊之子殷,为工正,封尹城,后因氏焉。见《姓源》。尹城,今山西省隰县东北。”《当代百家姓》(王大良等,气象出版社2001.1):“尹:少昊金天氏有子名殷,担任工正之职(掌百工技巧)被封于尹城(今山西隰县东北)。后来,殷的子孙以封邑为姓氏。”《姓氏起源》(史国强著,河南人民出版社,1990.11):“尹姓:一支出自少昊之子殷,殷官为工正,即管理手工业的官员,后被封于尹城,其地在今山西隰县东北,时称尹殷,殷的后代以封地取姓,遂成尹姓。”《百家姓探秘》(黄节厚编著,中国文联出版公司,1998.1):“尹:以地名为姓。少昊的儿子殷,官至工正(掌管百工和官营手工业的官),受封于尹城(今山西省隰县东北一带)。时称尹殷,其后代以封地取姓,遂成尹氏。”《中华经典蒙书集注》(尚圣德主编,华文出版社2002.1):“尹:为上古黄帝之子少昊的后裔,是以地为氏。少昊子殷,为工正,即掌管手工作业的官,被封于尹城(今山西隰县东北),其后以封地尹为氏。”《中国文化通志》之分卷《晋文化志·姓氏郡望》(张海瀛撰文,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.10):“尹姓:起源于山西隰县。少昊之子殷,被封于尹城(今山西隰县东北),时称尹殷。”
④尹吉甫墓在平遥,平遥属汾州。
⑤《原本广韵》,隋陆法言撰《广韵》,唐改称《唐韵》,宋陈彭年等奉敕重修,赐名《大宋重修广韵》,故原来的《广韵》称《原本广韵》。《三礼图》,古籍,《隋书》、《唐书》、《宋史》皆记载有此书,撰者均不同。
⑥《北堂书钞》,唐虞世南撰,书成于隋代,其时虞世南为秘书郎。北堂,指秘书省后堂。
⑦清雍正时《山西通志》记此《碑记》撰者“失名”,《太原县志》则记为掌禹锡撰。掌禹锡,字唐卿,许州偃城人,宋仁宗时任并州通判,后为河东提点刑狱,宋英宗时以工部侍郎致仕。本文所述《山西通志》,乃清雍正时觉罗石麟等监修、储大文等编纂,载于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。
⑧《山西通志》卷十八记载:“汾水由襄陵太平入(曲沃)县……经古虒祁宫北,又西经台神村台骀祠,西入绛州界。”
⑨《山西通志》卷四十六记载:“汾州,古台骀地。”卷一百六十五记载:“昌宁公庙在汾阳县东南三里,土人名台骀神庙,唐贞元九年建,令狐楚撰碑文。”
⑩所据为清代王先谦《合校水经注》影印本,巴蜀书社1985年9月版。文中所述司马彪,晋人,撰有《续汉书》,已佚。贾逵,魏学者,《史记集解》等著多引其说。
{11}见王先谦《合校水经注》。河东郡,指郡治安邑;左邑,即闻喜县;汉志,即《汉书》;《续汉书》,见上注。
{12}《中国地名辞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0.4):“新绛:县名。在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。汉置临汾县,隋改正平县,明入绛州,1912年改新绛县”。其中所说临汾县,非今临汾市。
{13}《水经注》:“汾水又西经清原城北,故清阳亭也。城北有清原,晋侯蒐清原作三军处也。”《山西通志》卷二十八记载:“清原在闻喜县北二十里,《左传》‘晋蒐于清原’,杜注曰在河东闻喜北……今曰晋原。北临绛,西接稷山,南俯闻喜,广袤数十里。”《路史·国名记·少昊青阳氏后》:“清:《帝德考》云:‘少昊曰清,清地也,一曰青阳……然考清地非一,……一在并解(原注:本曰清源,在解之闻喜,今在安邑北五十里……而并又有青原……)”并,并州,指山西,解,山西西南部永济、运城一带。
{14}《中华文化起源志》P266,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.10。
{15}《史记·赵世家》记载:赵襄子四年,智伯向赵、韩、魏索要土地,赵不与,智伯率韩、魏攻赵。“赵襄子奔保晋阳,原过从,后,至于王泽……”《史记正义》曰:“王泽,《括地志》云在绛州正平县南七里也。”《水经注》:“浍水山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……又西南过虒祁宫南,又西至王泽注于汾水。晋智伯瑶攻赵襄子,襄子奔保晋阳,原过后至,遇三人于此泽,持竹节二节,与原过曰:为我遗无卹。原过受之于是泽,所谓王泽也。”智伯瑶,伯为封号,瑶为名;原过,赵襄子家臣;无卹,赵襄子名。王泽已干涸。
{16}《水经注》:“涑水西经董泽陂南。泽在今闻喜县东北四十里,古池东西四里,南北三里。”董泽又称董池、董泊,相传豢龙氏董父居此,故得其名。
{17}《山西通志》卷二十七记载:“中条山谷水北注闻喜美阳川大泽中,北溢为小泽,复南溢入安邑县境。”“秦王涧在闻喜县南四十里美阳川。”是知美阳川大泽在闻喜县南部。
{18}《水经注》:“涑水又与景水合,景水出景山北谷。山在闻喜县东南三十里,即中条山最高峰也。”而《山海经·北山次经》曰:“景山南望盐贩之泽,北望少泽。”盐贩之泽就是今运城盐池。而少泽自然应在景山之北。《辞源》“浍水”条:“浍水,又称少水”,或许少泽在浍水流经处。
{19}《中华文化起源志》第七章
{20}有的史籍称陕西武功为古有邰氏地。其地古时称 , 、邰音同。但周祖古公亶夫时才到达其地,似不应为周祖所出之地。
{21}《史记·殷本纪》所述商朝国君的世系为:契—昭明—相土—昌若—曹圉—冥—振—微—报丁—报乙—报丙—主壬—主癸—天乙。其中天乙即成汤,冥为汤的九世祖。《史记集解》对“冥”的注解为:“宋忠曰:‘冥为司空,勤其官事,死于水中,殷人郊之。’”《史记索隐》:“《礼记》曰:‘冥勤其官而水死’,殷人祖契而郊冥也。”
{22}清代人,字武承,号东壁,乾隆举人,精考证之学。
{23}见于清代孙星衍辑本《元和姓纂》,与其他姓氏著作所引述的文字不同之处是少昊之下无“青阳”二字。
{24}明代《姓觿》关于张氏起源的记述与《元和姓纂》同,并称其语出《世本》。但《世本》在明代以前即已亡佚,而现存《世本》辑本,仅清代孙嘉谟本与《姓觿》同。因此,《世本》原本是否真有张氏起源的记述,尚须进一步考证。
{25}见此书“78、关于弓长张”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、4月第1版。
{26}见福建省张氏委员会会刊《张氏源流》总第9期,2003年。
{27}见清河张氏研究会《张氏研究》第9期,2005年4月。
{28}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曰:张良在汉高祖死后“八年卒”,子不疑袭侯。而不疑在“孝文帝五年坐不敬,国除。”汉高祖死于公元前195年,后八年,即高后元年,也即公元前187年,张良卒,不疑嗣留侯。孝文帝五年,乃公元前175年,故不疑嗣留侯有12年。从年龄上分析,张良父张平卒于韩悼惠王23年,时为公元前250年,这自然应是张良最晚的生年。因此,张良卒时至少为63岁(良生年可早于其父卒年,刺杀秦始皇后,匿于下邳时间也未计入),不疑应在40岁左右(张良有二子:长不疑,次辟疆。据《史记·吕太后本纪》,孝惠帝在位七年而崩,时辟疆十五岁,则张良死时辟疆十六岁。据张氏宗谱记载,不疑、辟疆同父不同母,故其年龄悬殊,应属正常),典应在20岁左右。不疑国除时,典应在30岁左右。

 

(责任编辑:zhang)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张姓祖根在濮阳
打印
 
最 新 热 门
  • 张氏起源
  • 张姓始祖挥公为黄帝五子
  • 中华张氏源流世系辩证
  • 评明代徽州《张氏会修统
  • 通俗辩说“天下张姓出清
  • 对朱教授关于“张姓祖根
  • 张华封先生致函
  • 古代显贵家族:清河张氏
  •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之
  • 张姓的起源、迁移与分布
  • 最 新 推 荐
  • 虚实之间:唐传奇中的清河张氏

    虚实之间:唐传奇中的清河张氏 清河张氏是中古著姓。张氏为姓...

  • 唐宋时期清河张氏的家学与家风

    唐宋时期清河张氏的家学与家风 李学东 ( 邢台学院法政学院历史...

  • 中华张氏源流世系辩证

    中华张氏源流世系辩证 张梁森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 5000 多年悠...

  • 相 关 文 章
     
    
     
         
     


    网站管理:中国·河北清河县张氏研究会
    通信地址:河北省清河县岷山路奥捷科技大厦1105室(张氏办)  邮编: 054800
    联系电话:0319-8166876 传真:0319-8166862 电子信箱: qhszcwh@163.com